作者: 發布日期:2016年01月04日 13:45 瀏覽次數:
戴晶晶
前不久,我偶然邂逅著名學者林格寫的《教育是沒有用的——回歸教育本質》一書。他是中國教育內涵改革整體解決方案的首席專家、新時期養成教育理論實踐體系創建者。于是,我帶著好奇閱讀了此書,感觸頗深。
在這個物欲橫流、功利至上的時代,人們做很多事情,總是希望能立竿見影地收到成效。人心的浮躁,讓生命也變得簡單而缺乏深度。作為教師的我們,是否應該去恪守心底的寧靜與純粹?是否應該堅持初心、回歸教育的本質?
寧靜才能致遠,靜水才能流深?!督逃?/span>沒有用的——回歸教育本質》中間有這樣一段話:“如果一個人沉得住氣,自然會在浮躁的人群中脫穎而出。最終人們看重的是,你耐心做過什么事,你的骨子里是否有一股向上的精神,你是否經歷了艱苦?”還記得當初,大學畢業的我毅然決然放棄工作、遠離浮躁的社會、進入寧靜的校園繼續讀書,多年來面對周圍人的不解與困惑,我沉住氣、耐著孤單和寂寞順利完成了學業。當我帶著榮耀回歸時,周圍人頃刻明白了我多年來堅持的意義所在。當他們帶著浮躁的心在社會中忙忙碌碌、尋尋覓覓了這么多年,我卻依然帶著最初的一份寧靜、純粹。經歷了艱苦與考驗,我的內心更懂得了堅持初心的美好。就這樣,我帶著那份初心,來到了現在的教育崗位,也找到了理想伴侶。
對于做人是這樣,我相信對于教育也同樣如此。當我們用心經營教育時,我們便會發現生命在增加其厚度、深度和廣度。在國家大力倡導教師接受繼續教育培訓的今天,對待教師的課外學習、培訓,有很多老師敷衍了事,并未把其看做是學習提升自我、完善自我的機會。實際上這也呈現了這一群體的浮躁與淺薄。時間總是能擠出來的,只要我們愿意,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,就可以把那些閑聊、游玩、逛街的一部分時間拿出來,在思想的海洋里暢游一番。只有我們把自己所經歷的教育、所感受的教育,靜下心來不斷地進行反思,進行總結,進行提煉時,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生命狀態。這樣,我們的語言,我們的文字,我們的精神,都會從我們心底自然而然流淌出來的,會讓人感受到一股厚積薄發的力量,顯現出持久的魅力。
一位教師,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,需要一份靜心,需要不斷地積淀,如同靜靜流淌的水,擁有著看不到的深沉,擁有著不可抗拒的力量。當然,守住這份寧靜,需要堅持一份理想;守住這份寧靜,需要一份獨特的感悟,發現教育其間的不斷滋生的快樂。當你一旦擁有了這份寧靜,你就會發現,教育帶給我們的是長久的快樂和真正的自由。
也許我骨子里就是一個安靜的人,我喜歡上善若水的感覺,更喜歡靜水流深。默默地讓學生感受到教育帶給其自身真正的力量和快樂。我希望自己像靜靜流淌的一條小溪,盡管沒有澎湃的胸懷,但我相信那澄澈透明的溪流也能倒映整個藍天。